導讀:人臉識別是一種通過對人的面部特征掃描來識別或驗證某個人身份的信息化技術,是繼指紋比對、虹膜掃描、語音識別等之后又一便捷的生物識別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現(xiàn)實生活。
“突然變成要刷臉才能進小區(qū),也沒有提前告知,我只能去補辦?!眻筝d,近日,居住在北京市昌平區(qū)某小區(qū)的趙明(化名)出差一趟回來后,發(fā)現(xiàn)原先無門禁的小區(qū)加裝了人臉識別門禁。當前,人臉識別被越來越多地作為門禁,其強制推行的方式觸碰了信息被采集者的敏感神經(jīng),而信息的不透明、不對稱更加劇了人們的擔憂。
對推行刷臉門禁的緣由,小區(qū)一名物業(yè)管理人員給出了三方面解釋:一是為減少居委會、物業(yè)日夜值守的工作量;二是由街道辦推動安裝,不是針對特定小區(qū);三是早就應該這樣,咱們這里算是裝得很晚的了。縱觀這三條理由,不過是物業(yè)一方的一面之詞,并未顧及到作為小區(qū)主體的居民的感受和話語權。
人臉識別是一種通過對人的面部特征掃描來識別或驗證某個人身份的信息化技術,是繼指紋比對、虹膜掃描、語音識別等之后又一便捷的生物識別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現(xiàn)實生活。但鑒于面部特征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具有的唯一性與敏感性,一旦消費者的“生物密碼”被非法采集和濫用,極易危害其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
尤其是當人們將手機支付寶或微信支付與人臉識別綁定時,就可以通過刷臉支付自動完成。但方便之余也不無隱憂:一旦人臉識別信息被別人采集走后,就相當于把銀行卡密碼告知了別人,手機里錢款的安全性也便存在風險。更令人可怕的是,銀行卡密碼泄露了可以更改,重新設置,人臉信息泄露了能夠隨便“換臉”嗎?
退一步說,即便是安裝刷臉門禁是出于小區(qū)安全考量,需要采集和使用居民人臉信息,也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和必要原則。今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新版《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guī)范》要求,在收集人臉、指紋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guī)則,并征得個人信息主體的同意。這顯然是政府為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釋放的一個強烈信號。
鑒于當下刷臉技術普及和此類糾紛不斷的現(xiàn)實,完善相關監(jiān)管法規(guī),填補制度設計空白,對采集個人信息的實施主體、法律義務、違法責任等作出明確界定,勢在必行,時不我待。